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研究

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作用的探讨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中央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福州市委、市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持续推进社会管理和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整合资源,创新模式,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面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面对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任务,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推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水平和民生工作水平,营造海西省会中心城市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成为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为此,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组织开展了机关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作用的专题调研,并做了一些初浅的思考和探讨。
一、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作用实践探索
近年来,福州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从加强机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入手,注重发挥机关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为维护全市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机关党员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围绕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社会管理能力,着力在理论提升上下功夫,通过举办社会管理创新专题辅导报告、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讲座,编印每月一刊、每季一考的《福州机关党员学习文选》74期,印发67万多册,强化面上学习,深化推进理论武装,为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坚持把社会管理知识纳入党务干部培训课程和5年党员教育培训规划,依托党校等专业培训机构系统抓好机关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培训工作,5年来市直机关举办各类培训班1500多期,培训党员干部、党务干部近2万人(次),切实提升党员干部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开展“深化创先争优、增强素质能力、服务跨越发展”读书活动,印发学习材料汇编5万多册,组织全市近6万多名党员、干部开展读书活动,加强党员干部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政策的了解把握,切实提高各级机关党组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融入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增强,积极利用各自优势把服务领域延伸到了文明创建、社区美化、文化建设、卫生环境、特困弱势群体救助等各个方面,满足了群众利益需求的最大化,锻炼了机关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工作能力,初步形成了党员干部社会管理能力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评价机制的整体框架,促进工作开展。
(二)社会管理组织基础进一步夯实。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机关党的工作的建设的意见》,制定出台《市直系统党委建设若干规定》、《市直机关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暂行办法》、《市直机关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若干规定》等,规范市直机关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机关党组织关系理顺工作,市委市直机关工委所属党组织中有97个非公有制单位独立成立党组织(党员3086名),有26个社会团体成立党组织(党员1837名),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组织网络。按照“党组(党委)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基层组织建设好、机关作风形象好、单位履职业绩好、工作机制运行好”的“六好”标准在市直机关全面开展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活动,并把各部门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成中心工作、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情况纳入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组织开展机关党建工作年度绩效考评,推动机关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实现党的领导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全覆盖。
(三)社会管理内容形式得到有效拓展。紧扣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深入开展“三结对三服务”(机关党组织与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结对,服务发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万名党员、干部进社区、进家庭”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创建“共产党员先锋岗”、“十佳办公窗口”、“党员示范岗”等活动平台,引导机关党员干部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中展示积极作为。市直机关100多个单位、1300多个基层党组织分别与500多个农村(社居)、“两新”组织党组织结对共建,14000多名机关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社区登记,亮明党员身份,建立了750个处级党员领导干部挂钩联系点,建立了市直机关党员志愿者总队和近100支市直机关志愿者服务分队,上千名机关党员志愿者活跃在交通文明劝导、普及文明风尚、整治公共环境、维护社会秩序、“春风送暖”扶危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切实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和和谐社会构建。各机关党组织按照基层所需、党员所能、群众欢迎的原则,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文明引导和卫生清洁、共建帮扶等活动,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联系基层、服务群众的桥梁和窗口作用。
(四)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助推社会和谐。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开展了“高举一面旗帜、坚持一条道路和一个理论体系”,“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爱祖国、爱家乡、爱福建、爱福州”等主题教育活动,培育了党员干部奋斗进取的共同愿景。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等重大节庆,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文艺汇演、书画摄影、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发挥所长、抒发情怀,丰富活跃了机关文化生活。推进弘扬社会美德,持续开展“送温暖、献爱心”主题实践活动,发动机关党员干部向特奥会、青海玉树、甘肃舟曲和闽西北灾区捐款共2357万元。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开展创建“先进职工之家”、“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和“金秋助学”、“委(岗)村对结”等活动,组织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题调研,举办市直机关运动会等,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机关氛围进一步形成。
二、机关基层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不足及原因分析
(一)部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对社会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到位。一些机关党组织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把社会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好贯彻落实;一些机关党组织认为社会管理工作难度大,做了又不显眼,仅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局限于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没有把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出来;还有一些单位在推进工作中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现象,遇到困难绕着走,缺乏一种推动工作的毅力和韧劲。
(二)部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对社会管理工作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考评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部分机关党组织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职能定位不清楚,工作摆布不开,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职能发挥得不够好;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和“两新”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法律依据不健全,社会管理工作职责定位不清晰。
(三)部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在社会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渠道不够顺畅。一些机关党组织找不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结合不紧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一些机关党组织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措施不科学、方式不灵活,效果也不够明显。
(四)部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社会管理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难以胜任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任务,对如何通过党建工作,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思考得不够,服务社会管理方面思路和办法不多;同时还存在少数干部宗旨观念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善于做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当前社会建设总体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客观大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还不够深入,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够。另外,在社会管理中,各级机关党组织的社会管理责任体系不够健全,缺乏明晰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造成部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内生动力不足。
三、充分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策思考
社会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要切实发挥机关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不断开创社会管理工作新局面,应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模式、整合管理资源,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推动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
    (一)加强学习教育、提升管理能力。以教育为先导,提高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境界和管理能力,为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打牢坚实基础。一是推进社会管理知识教育培训。结合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党员干部读书活动等,深入学习社会管理相关知识,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市领导关于社会管理、民生工作等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社会管理业务水平,努力提升管理服务意识。创新社会管理教育方式,注重挖掘和总结市直各部门在社会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正面宣传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办法,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二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把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作为主要抓手,引导机关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和服务社会中创先进、争优秀。在市直机关推行组团式服务模式,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组建以党员干部为骨干的服务团队,为辖区内党员、群众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三是开展“创新社会管理”学习讨论。针对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通过破题式进行思考讨论,推动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大解放、素质大提升、作风大转变,着力在“能为”上下工夫、在“敢为”上动真格、在“有为”上见实效,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基层,促干部下沉服务,以创新的机关党建思维激发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创新化解矛盾的办法,提高攻坚克难的实效。
    (二)发挥党建优势、健全管理机制。通过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优势、服务优势,实现党的领导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全覆盖。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亲人,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各方面的需求,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机关干部下访、基层干部走访工作制度,建立民情恳谈机制,通过开展“深入基层大走访”、大调研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主动接受群众询问,用心了解群众诉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认真做好群众意见的收集办理、情绪疏导和矛盾化解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同时更加注重运用民主的方式、协商的办法、法律的手段,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纠纷。发挥党组织工作优势,建立健全应急工作管理机制。建立覆盖面广、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强化应急知识培训,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党员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帮扶的应急运行体制等,充分发挥党员在突发事件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三是发挥党的宣传工作优势,建立健全络舆情引导机制。把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纳入党的宣传工作中来,建立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分析引导和动态管理机制,提高各级党组织应对网络舆情和新闻媒介的能力水平,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运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搭建群众诉求表达、咨询服务等网络工作平台,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服务的信息化进程。四是发挥党的民主作风,以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全面推行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逐步扩大直接选举范围,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规范党务公开内容和程序,扎实做好党务公开工作。健全完善各级机关党组织的议事规则,建立党内重大问题听证议事制度,提高基层党组织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水平。
(三)打造活动抓手、创新管理模式。着力在打造品牌项目、特色活动,推进管理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实现社会管理工作从随意性管理向规范性管理转变。一是坚持党建工作联创。继续深化开展省、市、县机关党建“三级联创”活动,探索延伸联创范围,按照“双向开放、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共同提高”的要求,充分发挥机关党建走在前头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提升社区、城乡、农村等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创新工作载体,积极开展党员示范楼院、党员责任岗、党员联系户等活动,引导机关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扩大机关党组织和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覆盖面。二是坚持文明创建联动。结合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三结对三服务”活动、结对共建文明社区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等,进一步拓展结对共创内涵,丰富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和帮助所结对的社区、企业、农村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科技文化活动、文明卫生整治等,推动提升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三是坚持教育管理联抓。深入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持续抓好机关党员干部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手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联动抓好离退休党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组织归属感,确保他们退休不忘党,流动不脱党。
(四)整合优化资源、形成管理合力。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工作格局,整合各种资源,增加财政投入,凝聚各方力量,推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充分发挥机关各级党组(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与中心业务工作有机融合起来,加强统筹部署,强化工作责任,健全管理体制,狠抓任务落实,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有力保证;充分发挥各级机关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探索完善机关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延伸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服务网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党员干部社会管理工作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等各项工作中先行先试、有效作为;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工、青、妇组织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到社会管理工作中来,发挥各自职能优势,促进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协同参与作用,积极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同时要建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考核机制,把各单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情况纳入年度机关党建绩效考评、创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考评等工作范畴,量化考评指标,进一步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内在驱动力,推动提升社会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
课题指导:王  聪
课题负责人:王  聪
课题组成员:朱宗瑜 林传仕 黄智惠
执    笔:林传仕 黄智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