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建研究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思考

主题词:社会管理创新  两新组织  非公领域  党建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近年来福州市工商联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州市非公领域党建工作现状,提出党组织在开展活动、规范化建设、教育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建立领导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提出建议。
现状:福州市非公领域党组织覆盖面和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为“两个健康”成长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思想保障。福州市工商联“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形成了以“ 五个一”为主要特征的“商会(协会)+支部”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建党90周年前夕中共福州市工商联机关党委被中共福建省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桂林、天津等地福州商会党组织和有关人员受到当地省市委表彰,中共福州市工商联机关支部、福州泉州商会支部、福建龙川集团支部和其他支部有关人员被福州市直工委表彰。
一、围绕“两个健康”这个时代课题,坚持教育引导,是工商联加强非公党建工作的一条原则。作为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群体、先富群体和动态发展的新兴社会群体,构成多元、素质参差、观念独立、取向多选,更需要引导教育加强非公领域党建工作也成为各级工商联联系代表人士的重要抓手,围绕“两个健康”这个时代课题,按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要求,加强新阶人士的思政工作,团结为基,引导为桥,正德为先,同心同行,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推进商会(协会)及其党组织“五同时五同步”,有效化解“四无窘境”,稳步推进“两个覆盖”,形成了新社会组织“商会(协会)+支部”的党建工作一种模式。商会(协会)党员流动大、分布散,存在着组织生活无从着落、“口袋党员”身份无处亮明、零星党员组织关系无处挂靠、骨干人员无处入党等“四无窘境”。为此,福州市工商联积极探索,推行“五同时五同步”:商会(协会)和支部同时筹备同步成立、领导班子同时考察同步组成、工作内容同时谋划同步实施、工作机制同时制定同步运行、组织建设同时着手同步发展。近年来连续筹建成立了33个基层党组织,其中24个异地商会党支部,9个行业协会党支部。
三、成熟先行、典型示范、分类指导,是有序推进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一种工作方法,把非公党建工作“难点”变成“亮点”。福州市工商联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的理念和“成熟先行、典型示范、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协助驻地党组织和主管部门,在条件成熟的企业,指导“单独组建”党支部;对条件基本成熟但缺乏“领头羊”的企业,协商商会(协会)“回派党员组建”;对流动党员较多的企业,动员转移组织关系,“转接党员组建”;对党员少而分散的企业,推进“行(产)业联建、党群共建”等等,有序推进新经济组织“两个覆盖”。
四、加强非公党建,把政治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中党员培养、党群工作靠前运行是解决“两张皮”问题的一个关键。建立健全党组织,让党建工作靠前运行,使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有机结合,不仅是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架构的重要内容,也是争取企业主支持,把政治优势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具体途径。福州市工商联抓住党员培养这一关键环节,实施“双培”工程,在商会(协会)中,注意把有一定影响力、有经济实力、优秀的会员党员培养成商会(协会)领导,把商会(协会)的党员领导培养成党组织负责人,强化了商会统战性、经济性和民间性的统一,切实提高党组织的影响力。福州市工商联机关党委成立以来,共有200多人向商会(协会)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目前35个异地商会和行业商会中,党员会长8人(兼书记的有3人);党员常务副会长有36人(兼书记的有10人,任副书记的有8人);党员副会长有42人(任书记的有8人,任副书记的有6人)。在会员企业中,党员基本分布在高管、中层和重要岗位上,企业重大决策有党组织参与,重要项目有党员攻坚克难,企业文化有党员倡导推动,企业党组织成为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推动科学发展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最大实践,必须结合“两新组织”特点,不断创设党建工作活动主题,这是推动“两个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近年来,福州市工商联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党组织,围绕生产经营开展“争当先进企业,创造优秀业绩”等主题活动,组织党员技术创新和“我为企业献一策”,参与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开展劳动竞赛、技能比赛、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评比等活动,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实现岗位“技能优、产品优、业绩优”;坚持党建带工建、团建,促进企业建立合理的工资调整机制,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实现“职工得实惠”的目标;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关爱外来员工,帮助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党组织成为和谐企业的“稳压器”;引导“两新组织”及其代表人士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海西“春风·春雨·光彩”行动和“榕商联村”、“结对三老、感恩社会”活动,为困难“送温暖、献爱心”,树立责任企业和慈善榕商的形象。不完全统计,2007--2010年,“两新组织”及其代表人士通过市工商联向社会各界公益捐赠5.34亿元。
问题:“两新组织”人员构成的多样性、工作环境的易动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加上所有制不同,党组织的地位、作用不同,党员的思想状况也有所不同,党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开展活动难、规范建设难、制度化教育安排难等问题。
一、党组织开展活动难。第一,一些党组织的负责人缺乏党务工作经验,办法不多,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存在着“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质量”现象,甚至个别党组织长期不开展活动,党员感到茫然,党组织功能弱化、党内生活庸俗化、党员身份群众化。第二,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等存在“两张皮”问题,这是党建工作得不到企业主支持、对党员没有吸引力的主要原因。80﹪的问卷对象反映了这一问题。第三,在商会等新社会组织中,人员流动性大,客观上影响了商会(协会)党的组织活动。
二、党组织规范化建设难。第一,指导不够是规范化工作滞缓的主要原因。新建党组织大量增加和原有基础薄弱,再加上驻地或主管部门针对性指导不够,造成党组织“三会一课”、新党员发展等常规工作不规范。调研中就发现有的业主很支持但苦于没有指导,不懂得如何开展活动,甚至造成党员流失。第二,“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结构问题带来规范化工作失衡。部分党组织负责人缺乏对党务和业务结合的探索、普遍缺乏党务工作经验,绝大多数党务工作者也只是兼职人员,等等都直接影响了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第三,党建工作面临着经费保障等实际困难。商会(协会)党组织经费主要依靠商会(协会)支委会成员和党员支持。大部分企业党组织没有专门的党建工作经费,有的企业主(或商会负责人)不重视或态度含糊,活动场所、时间、经费、人员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党员教育制度化安排难。“两新组织”由于人员构成的多样性、工作环境的易动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党的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和“盲点”。第一,组织管理办法少、载体空缺。制度不健全、党组织活动难以形成制度化安排、教育载体空缺。对党组织在商会、企业中的职责、作用把握不准,对“怎么活动”常有无所适从之感。第二,临时心态和游离状态的影响。新经济组织中有的党员担任企业各级主管,甚至成为最高决策层的成员,抱有临时打工心理,对党建工作缺少认同,积极性不高。而在新社会组织中,有些党员常年处于游离状态,怕参加组织生活耽误生产经营。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流失。有的企业党组织对不在册的流动党员没有纳入管理。在商会等新社会组织中,对“口袋党员、隐身党员”没有全面调查摸底,对进来的党员身份不清,对流出的党员去向不明,流动党员底数模糊,流动人员“党员身份”意识淡漠,不利于发挥商会(协会)党员作用。
建议: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关键要实现“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化,做到机制有创新、组织有保障、活动有特色,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促进非公经济发展。
一、要进一步探索“两新组织党组织管理模式和工作运行机制,理顺职责明确分工,推动“有力指导”
按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党内生活,有利于党员的管理”的原则,借鉴外地先进地区工作经验,积极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体制机制:模式之一,全市成立非公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部门指导下从各自职能出发开展工作;模式之二,依托统战部成立“两新组织”党工委,由工商联党组实际负责,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模式之三,由工商联党组和“两新组织”党工委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协助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市级行业商会(协会)、异地商会党组织工作、指导县(市)区相应机构开展工作; 模式之四,由工商联机关党委改建为“两新组织”党工委,工作职能同模式三。不管选择何种模式,都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建方式、党员活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党员的发展、党组织与企业、企业主关系的处理等问题加以有效的指导。同时,对市县两级管理的党组织进行合理划分,突出市级指导协调、县级管理服务,有效地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覆盖面,解决党建工作“盲点”和“空白区”的问题。
二、紧紧围绕党组织功能强劲和能力建设,分类引导规范建设,推动“有效覆盖”
区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两新组织”,重视把握共性要求,关注个性特点,实施分类型、分系统、分层次、分区域指导,增强帮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新经济组织党的覆盖工作重点在规模以下企业“组建”工作。凡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都要帮助尽快单独建立党组织;对仅有个别党员的,尽可能要求把党员关系转到驻地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商会(协会)党组织,统一教育管理;对于有一定党员规模但缺乏支部书记人选的,由商会(协会)党组织“回挂党员”或上级主管单位党组织“下派党员”,帮助建立党组织;对于地域相近的企业,可以“以多带少”联合组建;对于新办企业,从开始就要重视党建工作,避免党的工作出现盲点或空白。
第二,新社会组织党的覆盖工作要强调“跟进”工作。对于已经成立商会(协会)的,上级主管部门要继续在商会(协会)骨干中考察物色抓紧帮助成立;对正在筹备成立商会(协会)的,继续按照“五同时五同步”的思路成立党组织;依托所在地党组织、基层工商联、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行业协会等探索建立市场党组织、产业链党组织、楼宇党组织、园区党组织等组建类型。
第三,一线“指导”工作不仅有“形”更要有“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各级分工不同责任不同,既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也不能推诿扯皮造成缺位。正是由于“两新组织”点多线长面广、流动性大等特性,需要地方各级、各主管部门共同重视,“条块”结合,建立分级管理、对口帮带、结对辅导、全程跟踪的帮建责任一线管理机制,选派党建指导员,帮助组建党组织、规范党内制度和工作程序、指导开展党的经常性活动、引导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等,通过“一线有效指导”建设“一线坚强堡垒”。
三、着眼于增强先进性和示范性的要求,重视基础工作,推动“规范建设”
切实把“两新组织”和非公经济人士凝聚在党的旗帜下,要不断加强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把握,保证基础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第一,加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抓好“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关键是抓班子,抓班子的关键是抓书记,突出支部书记和专(兼)职党务工作者的选配,真正把党性强、有影响、守纪律、讲奉献的代表人士推到应有的岗位上,积极争取把更多企业和商会负责人推荐到党组织负责人岗位上。其次,要帮助“两新组织”党组织创设活动主题、工作载体,指导开展组织活动,提高活动实效性。同时围绕如何当好党务工作者、怎样开展党务活动、如何规范组织生活等内容,采取集中办班、岗前培训、以会代训、远程培训等方式,提高“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管理党务、班子建设的实际能力,这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的最基础工作,也是需要解决的最现实问题。其三,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鼓励“两新组织”从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离退休的党务工作者、转业的党员军人、高校党员毕业生中选聘,充实党务工作者队伍,提升党务工作水平。
第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扎实抓好“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建设。首先,做好流动党员“回归”工作继续在“两新组织”中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活动,动员流动党员、“口袋党员”亮明身份,主动转接组织关系,纳入统一教育管理,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其次,推行党员“四培养”制度。在新经济组织中重点发展政治素质好、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青年,发展生产经营管理骨干、技术骨干,也要发展农民工党员,把企业生产经营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技术骨干,把党员生产经营技术骨干培养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把党员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技术骨干推荐到企业决策层,使中高层管理人员中有一定规模的党员数量。其三,加强对主要出资人的“吸纳”工作。企业主要出资人的思想境界和态度,对于“两新组织”党组织如何建设和发挥作用起很大影响,因此要重视对企业出资人教育引导,增强政治认同感,吸纳入党,自觉支持企业组建党组织,积极承担管理和服务职工的社会责任。其四,重视规范“三会一课”制度。针对“两新组织”党员分散、流动性大的实际,积极探索结合商会(协会)会长办公、企业决策等业务会前会后开展“三会一课”机制,保证“三会一课”质量。要把流动党员纳入基层党组织正常的教育管理中,积极吸纳流动党员参加党小组活动和双重组织生活,扩大组织影响,提高流动党员“身份”意识,形成党员“小型、业余、常态化”教育管理经验,不断把共性经验提升为长效机制。
四、重视活动主题和教育载体建设,贴近实际发挥作用,推动“党建向生产力转化”
活动主题和活动载体既是基层组织教育管理党员的介质,也是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服务发展、体现先进性的方式。基层党组织要实际,积极探索创设有效载体和活动主题,做到党建工作融入中心同步化、主题活动特色化、党员作用主体化,实现出资人(管理者)满意、党员积极参与、促进发展明显、维护和谐有效。
第一,要明确党建工作定位,处理好“两个问题”。“两新组织”党组织在处理与经营班子关系问题上,做到机制上“三分三合三求”的同频共振,即“工作分工、思想融合,不争中心求同心;任务分工、目标融合,不讲指挥求同行;制度分工、力量融合,不论途径求同向”;在处理经营业务问题上,做到功能上“异位同谋”,即“参与不越位、保证不代替、支持不指挥、监督不对立”,在经营管理决策中起到参谋作用,在思政工作中起到向导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凝聚人心作用。
第二,要贴近实际创设党建活动主题,切实做到“三个满意”。党组织所有活动都要围绕“两新组织”经营管理来开展。结合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协助开展业务培训、劳动竞赛、技能比武,提升生产技术水平;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点”,不断增强党员责任感和使命感;结合自主创新,组织一线党员开展技术攻关和建议献策活动,打造服务品牌、技术品牌和产品品牌;结合党的组织生活,开展关爱困难党员关爱员工活动,反映合理诉求帮助稳定员工队伍,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结合思政工作,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塑造“责任”形象等等,做到出资人、党员、员工“三满意”。
第三,党建工作要始终和商会(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商会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商会和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积淀形成的,由商会管理者(企业出资人)倡导、商会会员(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外在体现为商会(企业)思维和行为方式,内在体现为商会(企业)性格和凝聚力,对“两新组织”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党组织要发挥组织优势、思政工作优势,积极培育商会(协会)会员和企业职工共同价值,以共同价值理念凝聚会员、职工,以发展目标激励会员、职工,激发首创精神和劳动热情,引导会员、企业职工自觉为商会、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引导企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引导企业主关心职工,兼顾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利益,把企业发展成果惠及职工,努力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发展营造良好条件。通过把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探索一条以党的建设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努力实现“两新组织”发展。
课题指导:邓麟喜、郭荣贵
课题负责:张怀潮
课 题 组:张怀潮  陈  平  王志刚
                          赵征平  余 芳  张群林
执    笔:张怀潮  余  芳  张群林
二零壹壹年八月八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