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是考核识别干部的关键。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这一标准,必须首先注重对干部的德进行科学准确的考核评价。但由于德本身存在的一些特殊性,使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成为坚持用人标准面临的一大难题。
干部考德应涵盖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中央一直在探索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标准。2009年初,胡锦涛指出,德的核心是党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从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等方面完善干部德的评价标准,重点看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负责、锐意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这“四看”高度概括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和党对党员领导干部德的要求,涵盖了政治品质、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四个方面,突出了干部德的核心和重点,勾画了考核评价干部德的轮廓。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们认为,制定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标准,应该以这“四看”为依据,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六项基本条件的规定,从以下五个方面具体规定干部德的考核评价标准,以便更加全面准确地考核评价干部的“德”。
一是政治品德。应该包括坚定理想信念、忠诚党的事业、坚持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讲党性重品行五个方面。二是职业道德。具体应该包括坚持求真务实、始终尽职尽责、坚守清正廉洁、坚持艰苦奋斗四个方面。三是家庭美德。具体应该包括孝敬父母、关爱子女、诚待配偶三个方面。四是个人品德。具体应该包括情趣健康、勤俭持家两个方面。五是社会公德。具体应该包括带头遵守公共秩序、带头坚守诚信、带头弘扬正气、带头传递爱心四个方面。
破解干部考德难题的基本路径
建立完善、细化的干部德行评价标准体系,提高干部考德的科学性。通过建立全面、细化的干部德行评价标准体系,可以使干部考德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具可操作性。建立领导干部德行评价标准体系,一要坚持系统性。在这个系统中,首先是《中国共产党党章》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道德要求,其次是诸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党纪政纪条规中包含的有关道德方面的若干规定,还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领导干部提出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系列要求。二要量化考核细则,力求具体化。也就是细化、量化道德考评指标,力求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科学设置肯定与否决条件,如将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关键时刻的政治表现等列入优先考察范围,将党性观念不强、生活作风腐化等列入否决条件,在制度设计层面避免“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等现象,从源头上保证干部队伍的高素质。三要保持一定的弹性。增强领导干部道德评价标准的弹性,就是要给领导干部提供一个合理的道德选择区间,使领导干部可根据自身的实际作出理性的选择。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防止无效考察,提高干部考德的针对性。具体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考察要科学安排,从流程上保持各种考察方法的连贯运用。二是根据干部德的构成要素,有目的地以一两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有侧重地考察某些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避免千人一面,面面俱重。三是要注意运用实证考察成果进行理性推断。如从关键时刻的表现、平时的是非观念和言行上,看被考察干部的立场;从涉及个人利益问题的表现上,看被考察干部的名利观;从群众反映问题或执纪执法情况上,看被考察干部的廉政观等等。总之,灵活运用各种考察方法,有利于全方位了解被考察干部的德行,从而提高干部考德的针对性。
建立立体式、多视角的考察层面,提高干部考德的有效性。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干部考德:
一是建立了解干部“八小时以外”表现的信息资源有效平台。把信息工作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做,可以通过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等形式,努力拓宽信息渠道,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尽快建立一个覆盖面广、资源丰富、渠道畅通、利用方便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系统,为干部的德行考察提供参考。
二是倡导“全天候”考察。将考察活动寓于日常接触中,坚持公开考核与隐性考察相结合,变静态考察为动态考察。推行一线考察法,深入基层和群众了解被考察者的“知名度”和“知民度”;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情发生等关键时期进行重点考察;选择适宜时机进行针对性考察,如在节假日等考察是否有公车私用,是否接受工作(服务)对象的宴请。
三是营造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扩大群众参与度。要营造群众积极参与的环境,实施干部考德的“阳光作业”,扩大群众参与度,不搞形式化。干部考德要公开,实施干部考德预告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扩大谈话范围。在谈话了解中,除了本单位同事、上下级以外,还要广泛听取与干部工作和生活接触比较密切的同志的意见,增加掌握情况的层面,让知情群众充分发表意见,以对被考察干部进行广泛了解和甄别。(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