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群团工作
妇女工作
人如潮,激情涌动抒胸臆;歌如海,欢歌笑语唱心声。这是每天晚上在我市各大公园广场里上演的壮观景象。而在“激情广场大家唱”等一系列全国闻名的群众文化“金字招牌”的背后,有一个默默奉献、辛勤耕耘的集体:福州市群众艺术馆。
福州市群众艺术馆是市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机构。福州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池小霞表示,多年来,群艺馆以文化惠民、文化普及、文化交流、文化创新、文化引领为目标,积极履行惠民演出、公益培训、群众赛事、非遗保护、文艺创作、理论调研、志愿服务等职能,为深入构建保基本、促公平、高效能、广覆盖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了大量工作。
作为一个女性职工占较大比重的单位,福州市群众艺术馆现有干部职工32人,其中,女性职工25人,占比78%,领导班子3人皆为女性。在各项业务工作和创建活动中,女性干部职工展示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支撑起福州群众文化建设的大半边天,展现出了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战线上女职工的担当作为和精神风貌。单位于2010年成功创建市级“巾帼文明岗”和“三八红旗集体”,2015年被授予省级“巾帼文明岗”和“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单位职工中,2人分获省级、市级“三八红旗手”表彰。
在全体干部的团结一心、群策群力下,在女性职工服务大局、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热情下,群艺馆各项工作成效显著:被文化部评为“一级文化馆”,被授予“全国优秀文化馆”称号,荣获省“文明单位”、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深入打造了以十大群文品牌为代表的一批拳头项目,其中5个项目获部级表彰;近30件作品在全国、省级赛事中摘得奖项。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十大品牌丰富产品供给
230多场惠民演出、110多场文化讲座、20多期艺术展览、40多场群文赛事、170余项、累计6000多课时公益培训,服务群众超过50万人,这是市群艺馆2019年交出的“硬核成绩单”。
池小霞说,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提升市民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该馆重点打造培育十大群文品牌,分别是:文化惠民“七进”活动、激情广场大家唱、新福州人歌手大赛、艺术公益大课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文化志愿手拉手、“相约九日台”周末音乐会、福州合唱音乐节、非遗校园行、群文“一码通”。
这些品牌涵盖惠民演出、公益培训、群众赛事、非遗保护、志愿服务、数字文化等方方面面,有针对性地满足各年龄段、各阶层人群的文化需求,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闽都公共文化服务有影响、有人气的金招牌和新名片。
公益培训广泛铺开,三大系列深受市民好评
声乐、器乐、舞蹈、瑜伽、书法、绘画、配音、茶艺、棋艺、礼仪、国学吟诵、手工艺体验……在市群艺馆馆内,每天都有不同的培训课程陆续开课。池小霞表示,除了充分利用本馆场地和人才资源,群艺馆还积极探索公益培训创新模式,主动吸纳各类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公益培训,现有60个馆外培训基地、69个非遗传承示范基地、100个激情广场教学示范点,构建了品质高、覆盖广的公益培训网络体系。
群艺馆整合推出请进来、走出去、在线学三大系列课程,全面铺开7类核心培训:“艺术公益课堂”常态化开设馆本部、馆外培训基地课程和非遗手作课堂;“艺术扶贫”工程聚焦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非遗校园行”走进中小学开展专题讲座、传承人互动、非遗摄影展等活动;“与大师同行”让普通市民聆听大家之声、领略大师风采;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分批对文化工作者进行轮训;坚持做好馆办团队、社会文艺队伍和基层文艺骨干辅导培训;完善“线上培训”平台,推出慕课资源、开展远程教学。
非遗保护谱写新篇,四级保护机制不断健全
作为承担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职能单位,市群艺馆努力夯实基础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5项国家级、73项省级、143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名国家级、107名省级、203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池小霞介绍,群艺馆每年联合各级非遗保护中心、项目保护单位、传承示范基地开展300余场宣传展示活动,包括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自然与文化遗产日等主题活动,非遗短视频大赛、摄影展等互动项目,以及非遗校园行、非遗手作课堂、非遗夏(冬)令营等培训课程。此外,群艺馆还积极创新保护手段,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十条措施》,推动非遗保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开展“非遗进古厝”活动,使传统建筑以新的形式融入当代文化生活;举办非遗文创大赛、“手艺新生”设计展,释放“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新动能。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这也对群众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群文一线展现巾帼新风采?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让群众的艺术梦想照进现实,让闽都群众文艺百花竞艳,这是市群艺馆掷地有声的回答,也是这些群文女干部始终不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