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论探讨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认真学习和理解规划纲要,将保证我们的工作沿着正确的路径推进,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变挡减速”展现科学发展决心
全文16篇、5万余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开宗明义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即点出了贯穿整个规划纲要的“灵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无论是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政策导向,或者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都闪耀着这个主题、主线的熠熠光辉。
7%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目标,清晰地折射出发展的新理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不减,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更是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这样的背景下,“十二五”规划却调低年均增长目标,与“十一五”规划相比降低半个百分点。主动“变挡减速”,充分展现走科学发展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二五’规划的适度降速,表明我国的发展将更注重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为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腾出空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认为。
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是时代的呼唤。“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历史性机遇,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紧紧扣住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现实的要求。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面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是刻不容缓。早转早主动,晚转则被动。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说,“十二五”期间,能不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不仅关系到今后5年的发展,更关系到未来10年到20年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
将“主题”和“主线”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方能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4个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其中12个约束性指标都是与人民生活、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充分体现了主题和主线的要求。
强农惠农,让农民更幸福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在第二篇,排在各项工作之首,再次体现了“重中之重”。让人们看到了,国家大政方针中,统筹城乡、反哺“三农”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规划纲要中要求,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建设新农村,首先是发展生产;发展现代农业,首先支持粮食生产。“十一五”期间,我国粮食“七连增”,农民增收“七连快”,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人口多、食品消费量大,恩格尔系数较高,农产品供给状况和价格对于物价的影响很大。国际国内形势一再提醒我们,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然而,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还很薄弱,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资源约束不断加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规划纲要提出,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为此,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一篇,全面展示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路线图。强基础、增后劲,中国正稳步行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
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老产业”也能焕发青春。
中国目前已是当之无愧的制造大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但是,长期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大量传统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造提升制造业”的目标,强调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给传统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让企业有动力去进行技术改造?规划纲要明确,今后将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优化生产流程,与此同时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国家还将鼓励企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现“两化”融合,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
推动服务业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并特别强调“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服务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的高低和水平,是衡量该国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一项重要指标。服务业的发展,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经济发展,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助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助于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瓶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说,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时,人们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工农业产品的支出将逐步下降,用于购买服务业产品的支出明显上升。当前,中国即将进入这样一个新阶段,消费结构的变动和升级,对通讯、旅游、文化、休闲等服务行业加快发展要求迫切。“中国的制造业还有一定发展空间,但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将逐步转变为服务业。”余斌说。
专家认为,未来要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必须继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往哪儿转呢?第三产业!美国第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比重是77.8%,日本是66.4%,德国67%,英国76%,中国现在只有31.4%。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拓宽城乡新增就业主要渠道的要求,这也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区域协调构建崭新格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认为,在新形势下推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是积极扩大内需、努力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现实要求,是加快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将更加合理、产业布局将更为完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将呈现出崭新格局。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就开始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一系列重大决策让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传统经济增长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正从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单一推动”向各大区域“多级推动”迈进。
对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坚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这个主要目标,把缩小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人均收入、人民群众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切实巩固区域发展相对差距缩小的良好局面。
上述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区域发展上将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一方面继续鼓励和支持条件较好地区加快开发开放步伐,另一方面继续着力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特殊困难。将继续坚持以经济区为单元推进区域政策和区域规划的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使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得到利用与优化布局;坚持解决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创新驱动人才强国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篇为如何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勾勒出了清晰的路线图,也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因此,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表示,作为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应为人才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有舞台才会出现领军人物和科学大师。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
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专家表示,规划纲要列举的这些举措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相信随着一项项措施的付诸实践,将会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带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