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文选

吕蒙“举不挟私”

    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吕蒙“国事为重,不挟私怨”秉公荐才,受人称赞。有两件事情格外感人,可兹作证:
其一是,有一位名叫蔡遗的小官,生性耿介,常在孙权面前反映吕蒙部属的一些问题。吕蒙知道后,非旦毫无恨意,还对他实事求是反映问题的做法大加赞赏。后来,孙权让吕蒙举荐一名德才兼备的官员出任豫章太守,吕蒙毫不迟疑地说:“蔡遗是一位奉职佳吏,必能胜任!”蔡遗上任后,果然不负众望,颇有政绩。
其二是,吕蒙手下有一位将军甘宁,是从黄祖那里投奔过来的,很是能干,却傲气凌人,“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但吕蒙认为,甘宁虽然有些毛病,却不失为一员良将,遂向孙权建议说:“现天下未定,斗将如宁者难得,宜容忍之!”甘宁为报答吕蒙知遇之恩,屡建奇功,为东吴鼎足江南立下了汗马之功。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蔡遗和甘宁都是很有才干又极富个性的人物,且两人均对吕蒙不大“顺从”。前者告过“刁状”,后者“常失蒙意”。然而,吕蒙却以国事为重,不挟私怨,不计前嫌,既容人之长,又容人之短,并且量其才干,委以重任。这种品质和胸怀委实令人敬佩,实在值得学习倡导。
“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这是众人皆晓且亘古不变的真理。但自古以来,人才又非十全十美,大都是既有突出的优点与长处,又有鲜明的个性与缺点。这就要求领导者在用人上必须要像吕蒙那样具有大眼光、大气魄、大胸怀,真正出以公心,一切顾全大局,力戒私怨杂念,能容人之短、容人之失甚至容人之犯(冒犯),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尽其效。吕蒙这样做了,不是功成名就、青史留芳了吗?
今天,我们从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业,是宏伟的工程,艰巨的任务,必须启用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担当重任,才能继往开来,实现目标,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者在选才、育才和用才上,似乎缺少一点吕蒙的风度和雅量,而多了一些个人的私心杂念和“小九九”。此辈喜欢以“我”字为圆心,以私利为半径去看人、选人、用人,有利于“我”者就用之,不利于“我”者便弃之。于是,有的对“好直言”者打击报复,置之不用。有的对“不顺从”者怀恨在心,冷之不管。有的对“不进贡”者另眼相看,靠边“稍息”。有的对“不一致”者恼火万分,施以“凉拌”。而对那些“美我者”、“顺我者”、“拍我者”、“私我者”则十分看好,赞之又赞,亲之又亲,用之又用。如此一来,就难免出现结圈子搞宗派之类的怪像,进而上演“小人竞进”、事业受损的悲剧,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更不利于国家的复兴。此辈若以吕蒙为镜照照自己,恐怕也是会自愧弗如、脸红汗颜的吧!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早就讲过:“用人要有大气量,善用各类人才”。“只要这个人有一技之长,就要用,只有这样,才能成大事业。”因此,在用人上必需跳出 “我”字的狭隘圈子和私利的各种束缚。君不见,“磁石无我,能见大力;钟鼓无我,能见大音;舟车无我,能见远行”吗?无私才能无畏,无私才能公正。看人时抛弃个人的好恶,选人时抛弃个人的恩怨,用人时抛弃个人的“算盘”,才能开创“不拘一格降人才”,各项事业齐腾飞的新局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