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直党建

【“新、活、实”优秀案例】市委组织部:深化“建强堡垒”行动 高质量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编者按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关于机关党建“新、活、实”的重要理念,持续挖掘、推广全市各级机关党组织开展机关党建工作的特色案例、创新做法,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面向全市机关党组织开展福州市新时代机关党建“新、活、实”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共评出“十佳案例”20个、优秀案例38个,18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即日起,“福州机关”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对获评福州市新时代机关党建“新、活、实”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供学习借鉴。

深化“建强堡垒”行动 高质量推进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市委组织部

一、背景描述

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弱化、虚化、边缘化的问题,追根溯源在于党组织定位不清、目标不明、举措不实。构建党建标准体系、推进党建标准化,能够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是新时代质量强党的有效路径。多年来,福州市持续赓续“堡垒工程”实践,党建基础不断夯实,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断强化,为实施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福州制定了《关于开展“建强堡垒”专项行动推动村(社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基层党组织对标提升、补齐短板,让社区党建作用发挥更加直接、灵活并富有针对性,从而达到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的效果。

二、创新亮点

(一)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由后转先”,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福州市坚持抓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相统筹,发挥“典型群”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带动整个面上的工作,达到既栽“盆景”又造“森林”的效果。在推进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从“带动性、可复制性”的角度抓典型,把军门社区等点上的经验转化为面上的做法,改变党建工作标准不统一、要求不对等的状况,让大家学有榜样、做有标杆、赶有目标。

(二)推动党建资源力量“由散变聚”,处理好“条条与块块”的关系。福州市推广区域党建联席会议、轮值主席等制度,健全党员直接联系群众、接访下访制度,有效打破层级、区域、行业壁垒,发挥各类资源力量作用,让社区党组织在城市基层工作中唱主角,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攻坚克难的堡垒。

(三)推动党组织标准化实践“由浅入深”,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福州市把全面标准、全面过硬作为推进党建标准化的追求目标,加强队伍、制度、载体、保障、阵地“五个基本建设”,对每项工作定时间节点、定质量标准,同时鼓励基层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党建载体,既建立标准,又不断革新标准,党建制度机制更加规范健全,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提质升档。

三、主要做法

(一)聚焦质量管理,制定“高”标准。一是以点扩面立标杆。以军门社区、洋头口社区等先进典型为样板,聚焦强化政治功能、健全组织体系、锻造坚强队伍、创优服务活动、完善制度机制、落实基础保障等6个方面内容,设置13项40条指标,形成标准化建设清单,引导基层党组织对标看齐。二是达标创星树导向。实施社区党组织“达标创星”活动,按照标准化建设清单,结合每年重点工作制定量化指标,开展评星定级,按照“优进劣退、有进有出”原则,推动星级党组织争先晋位,让标准化建设有抓手、可考核。三是常态整顿提后劲。常态化开展党建体检,对照标准化建设清单内容,对社区党组织逐个把脉问诊,一居一策巩固提升。特别是对一些治理难度大、矛盾问题多的社区,及时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推动整顿解决问题。

(二)聚焦能力建设,打造“强”队伍。一是推进社区干部队伍建设标准化。持续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完善职务职称“双轨并行”的培养模式,每个社区党组织培育后备力量不少于3名。社区“两委”干部每月至少组织1次入户走访活动,建立并更新走访服务台账,全面摸清辖区内居民基本情况,实现每户居民基本情况“三提三知”。二是推进党员管理标准化。建立定期联系流动党员制度,每半年听取流动党员在外情况汇报至少1次,每季度开展1次流入、流出党员情况排查,确保登记和信息台账健全完备、更新及时。三是推进基础保障标准化。落实规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十三条举措,实行延时错时服务、“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持续选派近邻暖心服务队、“墩苗”公务员等队伍下沉一线开展分类指导,带动更多的力量、资源、资金等要素向基层聚集,为基层党建工作“集智赋能”。

(三)聚焦党建引领,作用“新”提升。一是推进党群服务标准化。构建街道、社区、小区(网格)三级党群服务中心体系,推广社区“三去一增”工作模式,按照“六有”标准建设小区党群活动阵地。健全社区党组织全面主导下的“五社联动”机制,力促每个社区引入至少1个社会组织,培育至少1个群众活动团队,为居民提供“长者食堂+学堂”、“四点半”学校等多样化服务。二是推进活动管理标准化。常态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行动,每个社区建立至少1支以党员为骨干的志愿服务团队,每月至少开展1次志愿服务活动,完善报到服务管理制度。每个社区形成至少1个涵盖全社区的活动载体,各小区至少培育3名党员居民骨干,引导党员群众参与党支部建设、社区小区治理、开展志愿服务。三是推进工作运行标准化。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议事协商决策机制,推行“参与式预算”微协商议事制度,由公众参与共同决定。全面建立并落实小微权力清单、事务服务清单等制度,进一步梳理社区党组织以及网格党支部参与基层治理的权责事务,细化211类网格事项权责清单,明晰职责范围、履职方式,为基层减负赋能。

四、取得成效

(一)突出“政治底色”,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效发挥。把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要求落到每一个基层党组织,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进行民主议事等,不断提高组织生活质量和效果。推动党建工作制度集成化,以制度落实推动基层党组织切实履行好把方向、谋大局、保落实、强治理、促发展的责任,使社区党组织和党员旗帜鲜明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基层党组织实现有效领导。

(二)坚持“系统思维”,社区党组织统筹能力不断强化。在总体布局、系统谋划、协同用力上下功夫,严密社区居委会、小区(网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共同参与的组织体系,通过常态的思想教育、监督管理、志愿服务,引导各类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服务。全市共推动90个市直机关党组织与城区201个社区均衡共建,选聘1000多名党员干部担任社区“兼职委员”,领办“微实事”“微心愿”1.7万余件。

(三)着眼“有力有效”,社区党组织工作管理更加规范。推进社区党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通过细分网格党组织、理顺党组织领导基层工作的机制等方式,延伸社区党组织的工作触角,建强群众身边的党组织,为基层治理创造更好条件、更优环境。统筹考虑社区党组织班子、队伍、阵地、机制等方面要求,健全完善可量化、可操作、可督促的标准化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后进赶先进、中间争先进、先进更前进,全面消除了二星级以下党组织,全市47%的社区党组织获评“五星级”。

(四)聚焦“群众需求”,社区党组织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广泛动员18.7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社区小区报到服务,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伍3026支,设立党员先锋岗2987个,常态在群众身边亮身份、亮承诺、亮行动,为群众提供精细化服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市社区创设“爱邻日”等活动载体635个,搭建事务听评会、楼栋议事会等议事平台4009个,有效激发社区协商、居民自治的活力。

本案例相关做法,在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社区报》、《福建改革财经情况》等新闻媒体上刊载,并入选福建省改革优秀案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