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关于机关党建“新、活、实”的重要理念,持续挖掘、推广全市各级机关党组织开展机关党建工作的特色案例、创新做法,市委市直机关工委面向全市机关党组织开展福州市新时代机关党建“新、活、实”优秀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专家评审,共评出“十佳案例”20个、优秀案例38个,18个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即日起,“福州机关”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对获评福州市新时代机关党建“新、活、实”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供学习借鉴。
长乐区“近邻党建100”工作模式
构筑基层治理“一生长乐幸福圈”
长乐区委组织部
一、背景描述
2024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听取福建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进一步深化近邻党建”,全省各地都做了有益实践。长乐区近年来秉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重要理念,着眼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深化拓展近邻党建。
二、创新亮点
创新推行“近邻党建100”工作模式(“1”是一个提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力,让党员干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引领带动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两个“〇〇”谐音“邻邻”,是构建邻里圈、友邻圈,邻里圈把广大群众团结起来,友邻圈把各领域党组织资源联结起来,更好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努力实现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获得“100”满分),全面推动堡垒再夯实、治理再发力、发展再提速,构筑基层治理“一生长乐幸福圈”,为打造现代化新兴港口城市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三、主要做法
(一)“1”个提升:发挥基层党组织“火车头”作用,提升政治引领力
通过构建两个“〇〇”(邻里圈、友邻圈),强化政治引领,把党的关爱送到群众身边,把党的声音传入群众心坎,让邻里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一生长乐幸福圈”的共同参与者和受益者。建立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构建“社区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定期研究近邻党建的重要事项、重大问题。充分运用塔山讲坛、初心讲坛等品牌平台和街头巷陌的社区小讲台,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党之大计、国之大者于其中,加强宣传引导,潜移默化聚集社会正能量。发挥党群服务中心、“长者食堂+”等邻里阵地作用和社区党建共建的友邻单位人才、项目、资金等资源优势,聚焦居民养老、托育、文体、卫生等实际需求,不断提升社区服务供给质效,让群众在得实惠中更加信赖党组织。依托“万名干部下基层”“在职党员进小区”“无职党员领岗履责”等机制,让居民群众在党员引领下融入社区治理,自愿参与社区“一呼百应”等志愿服务,将感党恩之情转化为助力基层治理、共建“一生长乐幸福圈”的自觉行动。
(二)第一个“〇”:构建“邻里圈”,践行“三问于民”,实现共治共享
1.问需于民听邻说事,汇聚民情民意。搭建双轨诉求平台,通过线上“书记直通车”、线下“和邻友约”说事廊院等平台和渠道,倾听居民心声,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收集居民诉求。推动诉求销单结账,依托小区党支部书记轮值制、党员志愿者接单等方式,将群众反映的问题转化为行动清单,做好诉求清单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办,实行销单管理,确保民意件件有回应、事事有落实,提升群众满意度。
2.问计于民邀邻议事,共谋治理良策。构建“请进来、走下去”议事协商机制,通过邻里议事会、小区党支部会议等渠道邀请周边单位及居民参与议题讨论、建言献策。同时,依托社区党员干部“敲门问计”行动,入户访民听民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基层治理民主化、科学化。形成最优解决方案,通过多轮协商,汇集多方智慧,寻求“最大公约数”,确保治理措施贴近大多数居民诉求。
3.问效于民访邻评事,提升治理质效。过程跟踪及时调整,在推动诉求办理中,通过电话、访谈、上门走访等方式,实时跟进治理效果,根据群众反馈意见动态调整工作举措。结果反馈及时跟进,在诉求处置之后,通过“乐聚力”党建服务平台、“12345”市民服务平台等收集治理满意度和意见建议,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后续合理化建议,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解决办法。
(三)第二个“〇”:构建“友邻圈”,深化联建共建,释放党建合力
1. 构建“一个体系”,形成联建格局。探索多元联建合作,以“组织共建、队伍共育、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事业共创”为目标,推动社区党组织与机关企事业单位、“两企三新”党组织等结对共建,集聚多方力量,可获得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形成跨层级跨区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党建联建格局,为“一生长乐幸福圈”注入更多合力,实现助力基层治理的天涯咫尺。
2. 抓实“三个举措”,夯实联建保障。制定一套议事规则,通过党建联席会议、共建单位座谈会,研究谋划联建事项,协调解决问题、资源。建立一套保障机制,完善阵地、人员、经费支持保障机制,确保党建联合体稳定运行,有效发挥作用。形成一套评价体系,实行“年初选题、年中答题、年末结题”闭环工作模式,定期评估联建成效,不断优化工作方法。
3. 赋能“三大要素”,畅通联建路径。支持阵地建设,整合共建资源,优化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布局,打造创客空间、暖心驿站等党群服务站点,推动阵地从“服务站”向“治理枢纽”升级,为居民提供更多交流、休闲、学习的场所。优化服务项目,联合共建单位开展法律咨询、便民维修、健康义诊等公益活动,为居民提供更优质服务。创新公益反哺模式,招募“城市合伙人”,为居民提供教育、家政等低偿性服务,将服务收益反哺社区,提升服务效能。建强共治队伍,培育由共建单位党员骨干、社区志愿者和专业社会组织构成的共治队伍,推动“党员联户”机制落地,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四、取得成效
积极传承弘扬“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扎实推进“近邻党建”工作,围绕做强“一个提升”,构筑幸福“邻里圈”、基层治理“友邻圈”,打造推广“100”近邻党建工作法。鼓励19133名在职党员干部到社区小区报到,共同讨论小区事务,有效化解小区停车费、物业公共收益、消防安全隐患排查、违建拆除等问题3000余件。把党建联建共建作为基层治理工作的创新载体和重要抓手,推动261个村、社区党组织与1048个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两企三新”党组织等结对共建,紧扣全龄全时服务升级,以项目创投、校地共建等方式,落地“四点半”学校、“乐龄学堂”为老服务等优质项目54个。西关社区“520”近邻服务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十大优秀案例。通过“近邻党建100”工作模式,实现堡垒“强起来”、群众“动起来”、治理“实起来”,构筑“一生长乐幸福圈”,进一步夯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基石,努力做到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以满分100的成效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提出的基层治理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