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引导市直机关各级党组织持续深化拓展“三争”、开展“奋勇争先”行动,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以市直机关党建联系片为单位,分片组织开展市直机关优秀党建项目“亮晒比学”活动,通过亮项目、晒典型、比成绩、学经验,全方位呈现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做法和成效。即日起,“福州机关”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登市直机关优秀党建项目的经验做法,以供学习借鉴。
党建+多元载体,护航闽都文化建设
市法院
一、背景介绍
2022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厝文化遗产和独特的生态资源、涉侨资源。福州法院以党建引领司法工作,创新“党建+多元载体”机制,扎实推进品质榕法提升工程、正气榕法提升工程。通过党建铸魂,精心打造司法保护红色阵地,以点带面、串点成线,将司法职能与地方特色资源保护紧密融合,助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妥善处理相关纠纷,为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司法保障,推动福州在新时代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二、创新亮点
以党建“四线”即领航线、融合线、创新线、淬炼线,串起“新活实”密码。
(一)新理念: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再升级
首创“党建+多元载体”机制,以党建领航定方向、党建融合促协同、党建创新提质效,打破党建与司法保护“两张皮”,将党建贯穿文化生态司法保护全链条,突破传统司法保护碎片化局限,形成“支部建在项目上、党员冲在一线上、作用发挥在实效上”的新范式,实现司法职能与地方资源保护的同频共振。
(二)活机制:载体创新激发党建新动能
创建“老党员+乡贤评理”“法仲联侨”等多元解纷机制,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纠纷化解;联动非遗传承人构建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设立法官工作室、巡回法庭,创新“侨文化+司法”保护路径。通过府院联动签署共建协议,推动跨区域生态司法协作,形成“司法主导、党建联动、社会协同”的多元治理格局。通过多元载体,让党建工作从“会议室”走向“古厝边”“古树旁”,实现组织生活“活起来”、党员作用“显出来”。
(三)实成效:司法保护厚植群众获得感
紧扣群众文化关切,坚持问题导向,以党建引领破解文化生态保护中的难点问题。党员法官带头深入基层,以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等方式,倾听民意,提升群众法治意识。妥善审理古厝修缮、古树名木维权等纠纷,同步推动生态修复补偿机制与村规民约、红色文化传承融合,用“看得见的党建”推动“摸得着的保护”,让司法温度转化为群众守护文化根脉的自觉认同。
三、具体做法
(一)党建领航工程:铸牢政治忠诚,锚定司法保护方向
党建领航凝聚发展动能。构建红色引擎。坚持以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精心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馆,以宣讲、研讨等方式进一步掀起学习热潮,持之以恒打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示范法院。建立红色阵地。通过设立党员志愿服务站、党员法官维权岗及法官工作室等方式,延伸党建阵地领域,助力多元司法服务。锻造“红色先锋”。深入实施新时代“堡垒工程”,通过持续优化评选机制,深化22个党建品牌建设,构建党建引领、先锋领航的红色生态体系。
(二)党建融合工程:深耕“两个结合”,激活司法保护新动能
党建引领司法同频共振。“古厝红”辉映“司法蓝”。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精神,设立古厝与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古厝文化司法保护示范点,创新“司法保护+保险”“护厝法官”等机制,以法治力量守护古厝文化遗产“根”与“魂”。“党旗红”守护“生态绿”。深化“党旗红映 照福地绿”党建品牌,通过探索生态碳汇机制、生态修复模式、打造生态文明司法实践创新基地、为古树名木投保等一系列举措,以法治之力护佑生态之美。“天平红”温暖“海峡情”。依托“党建领航·以侨为桥”品牌,升级特邀调解、“法仲联侨”协同等十余个工作机制,推动自贸区、海丝中央法务区以及“两国双园”建设司法服务保障体系,以法治守护台胞侨胞权益。
(三)党建创新工程:数字赋能提效,打造司法保护“活”载体
党建创新打造数智平台。在涉台涉侨民商事审判工作中,首创“云认证”“云授权”等举措,创新“云审判”工作机制。同时,在闽政通上线运行台胞权益保障法官云工作室,以科技赋能司法精准护航发展。在生态环境审判工作中,运用“数助治理”构建科学决策模型,建立“生态文明”等六大维度31项司法指数体系,开展全国横向对比与历史纵向分析,精准识别生态治理风险点。
(四)党建淬炼工程:强化队伍建设,锻造司法保护铁军
党建统领激发内生动力。政治淬炼强根基。实施“政治三力”提升计划,依托“三会一课”、政治理论学习周等平台,系统开展政治机关意识教育、对党忠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廉政建设筑防线。推深做实主题教育,部署实施“正气榕法”提升工程,建立健全防范机制,确保干警清正廉洁。素能提升增动能。深入开展“榕法之声”宣讲、“榕法讲坛”“司法送暖”志愿服务、岗位技能竞赛等活动,全面增强法院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取得成效
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司法发展优势,实现“红色领航”精准赋能,为闽都文化传承注入法治生命力。
(一)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红色引擎释放新动能
以“红色领航”工程为抓手,推动党建品牌化、阵地化、实效化建设,党建引领力、凝聚力、影响力持续释放。近年来,市法院获评4个市直机关优秀党建品牌,进一步促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馆获评最高法院第二届新时代人民法院党建创新优秀案例,相关机制入选福建法院十大政治建设创新举措。“法律七进”“司法送暖”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69次,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影响力。市法院蝉联四届省级文明单位,获评“福州市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
(二)司法工作突破升级,司法护航展现新作为
聚焦闽都文化保护核心任务,通过创新司法机制,在台侨文化、古厝文化及生态文化等司法保护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如全国首创的古厝文化遗产保护巡回法庭工作经验被央视采编,“生态+保险”等机制写入《中国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报告,破产企业司法行政协同改革等3项机制获评自贸区创新举措并在全省复制推广。运用创新机制审结了一批如“涉东南汽车龙头企业系列合同纠纷”等有影响的重大案件,得到省委、省法院和市委领导的批示肯定。2024年,福州中院18项审判质效指标总体居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列,16项“福州元素”写入福建省法院工作报告。
(三)队伍建设固本强基,先锋力量激发新活力
在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推动下,市法院近年来涌现出“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2024年,市法院20名审判法官被授予全省审判业务专家称号,充分依托省级审判业务专家资源与巡回法庭的优势,聘请非遗传承人、文物保护专家、生态技术调查官等各界专家加盟,精心打造多元司法智库,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矩阵,为闽都文化司法保护筑起系统化支撑体系。